地球起源、演化模型设计思考

原创 海天雨虹 《科学前沿 思考未来 》 2022-08-31 02:39 发表于新疆

应用《天体公转、自转及其效应》结合天体星云起源说,参考魏格纳地球均衡说,本人提出了地球起源、演化新模型。

研究地球起源、演化,应该跳出地球看地球,应该在太阳系现在存在的天体去寻找太阳系天体起源、演化的影子。

星云是地球的孕育时期,彗星是地球的婴幼儿时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相当于地球是青少年时期的不同阶段,地球、火星则是地球的现在,而水星、金星则预示着地球的未来。


根据地球星云物质起源假说,地球星云物质在相互引力的作用下,慢慢向中心聚集内缩,而在太阳与地球的引力作用下,又对这些物质的内聚力起到一定的反聚集作用,这两种力的合力使得地球慢慢地向圆球状过渡,逐渐达到一个洞平衡状态。

随着重力的继续作用,万有引力自转的影响,地球由气态向半气半液态过渡,进一步向液态过渡,地球内部物质密度渐渐增大,内部压力、温度开始慢慢升高,内部温度开始明显高于外部温度。

地球继续公转自转,物质的内聚集力进一步增强,核心部位初步形成,地球圆度进一步完善,自转轴固定指向基本确立。

地球地幔炼丹炉的形成,地球新物质的自创造模式产生,地球新物质的出现与继续生产。

地球地壳物质的重力分选,分选的动力来源在于太阳与地球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的影响,也就是通过地球自转传导到地球上,对地球物质施加影响,重力为内聚力,而自转剪切力与离心力则是地球物质横向运动、由地心向外轴向发散运动的主动力,这就是阿基米德浮力原理的动力来源。重力分选的原理在于:重力使物质内聚,指向地球中心;而自转引起的作用力却是使物质逃离地球,,这样就使得地球物质在地球上任何一个时空点上,都面临着位置变化的选择,向下指向地心、向上指向地表、向左指向赤道或北极、向右指向赤道或南极。

浮力就是物质运动状态的一种呈现,地球自转将体积与重量之比大的物体进行扭动上浮,为体积与重量之比小的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比如宇航员在太空舱中的状态、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就是运动产生浮力,漂浮力(常见物理现象原理新解释)。

猜测:地球早期地壳是以富含硅化镁的岩石层构成的,由于镁金属元素的活泼性,使得地壳物质中的镁元素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从地壳中逃离了。也就是,地球大陆地壳岩石层中原来也是富含镁的,至少不低于目前海底基岩中的镁含量,之所以,低了,那是因为,早期地球地壳中的镁通过一定的通道逃走了,也就是说,现在的地球地壳大陆中的物质不是其生成时期物质。

地球地壳物质是在地球地壳形成早期的时候,由地幔物质重力分选上浮爬升到地球表面冷凝形成的,最早的上浮物质应该首先从两极开始,由上浮到地表含镁、含铝高的岩浆泡沫冷凝聚而成岩,形成的地球地壳初始岩层,这些地球地壳物质形成的初始地球地壳慢慢由两极向赤道扩散分布,逐渐在地球上形成一个基本完整球形分界面,将地球大气、水气液态物质与地球固体熔融态物质分割开来,一个在球外,一个在球内;最早的地球完整地壳,就形成了。这个地壳是由硅铝镁层构成的。

而散布在地壳硅铝镁层中的镁元素属于活泼金属,极易与大气中的物质发生各种反应,比如跟氧、氮、二氧化碳等等,随着反应的进行,脱离了原来的地球地壳壳体,使得硅铝镁层中的镁含量变低。

随着地球自转的继续,下面有更多的物质上浮,冷却,地壳慢慢增厚,地壳最早期的硅铝镁层随着地球自转慢慢地漂移堆积,形成了地壳之上的硅铝(低镁)层堆积,这就是古大陆的起源。

而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内部向外部的物质交换继续进行,有更多的硅铝镁层物质上浮的地球表面,形成新的海底岩浆硅铝镁层地球地壳岩层,富集冷凝,然后逐步扩大向赤道运移,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形成闭合地球地壳。

作为地球物质的炼丹炉,因为镁属于第十二号元素,而铝属于第十三号元素,硅是第十四号元素,所以,早期地幔冶炼出来的物质中的镁含量应该比铝含量更多,同样地,上浮到地球表面的物质中,硅镁比硅铝的含量要高,上浮到地球地壳中的冷却物质中,硅镁的占比应该也比硅铝占比大,那么地球地壳中,花岗岩的硅铝镁层中的镁含量,不应该小于现在海底基岩中的镁含量。只有一种可能(佐证在哪里呢,就是研究一下铝与镁的原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及硅化铝与硅化镁的合成机理、物理化学性质,既然镁的生成条件低于铝的合成条件,主要是温度和压力,这样的话,地球地幔生成镁先于生成铝,那么,镁在原始地球地壳中的按量反而低于海洋基底岩石中镁的含量,则显然是哪里出了问题,就是原始地壳中的镁去哪里了,怎么逃离的,这是一个需要研究说明的问题,硅铝镁层中的的逃离是不是与大气层有关,与大气层中的哪些因素有关?

自此之后,随着硅铝镁层物质的增加,地球地壳进一步增厚,新的地球地壳物质形成了,这个新地壳物质就是硅镁底层物质,而原来的硅铝层,就成了堆积漂浮在硅镁层上的大陆原壳破碎块状物质堆积,即地球大陆板块。

所有的思考都遵守的相同的哲学假设,这是研究思考基础原则:“地球物质形成机理一致性原则”,而不是打补丁、堵漏洞方法。

(转载自海天雨虹微信公众号《科学前沿思考未来》,略有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