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海天雨虹 微信公众号《 科学前沿 思考未来 》2023-07-12 08:45 发表于山东
万有引力定律
宇宙时空中,两个彼此分离的物体(M1、M2)之间的电磁作用力(引力或斥力)是瞬时、没有时间延迟的,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且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经典物理学中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的万有引力,与电磁斥力中的万有电磁引力有一定的不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公式,是宇宙天体物质形成的等效电偶极子的万有电磁引力、万有电磁斥力的合力的体现,是天体与天体之间物质存在、位置关系与运动状态的综合模型的数学模拟,没有揭示天体之间万有电磁力中万有电磁引力与万有电磁斥力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
假如宇宙时空中,除了物体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存在,那么,物质之间万有电磁引力、万有电磁斥力又会如何在物体之间传播、进行相互作用?作用力如何可以超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时空距离?
引力(斥力)、库仑定律、万有引力
引力定律,引力与质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物质之间的引力主要是近距离的相互作用,但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无穷远的相互作用,没有波及不到的地方,由于光子的的静质量近乎于零,所以,在遥远角落里的光子会因为极为微弱的力的作用而形成加速运动。这就是宇宙中最为重要的规律。
万有引力为物质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力量源泉。
那么,万有引力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它形成的物理机制又是什么呢?
关于万有引力,曾有个猜测,就是与天体的宇宙时空移动速度有关,至少是在局部宇宙时空中应该这样的,所以,可以根据宇宙天体在宇宙时空中的移动速度与光速的比值,来确定其万有引力的大小估值。如,太阳系在宇宙空间中的移动速度大约为370-800千米/秒,那么,与光速的比值,大约为0.00123-0.00267,平均值折半为0.00195。
牛顿万有引力简称万有引力,是牛顿根据太阳系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运行轨迹,而总结出来的一条伟大的天体力学规律。
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是艾萨克·牛顿于1687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所发表的一种自然规律。牛顿普适的万有引力定律表述如下:
任何两个质点都存在通过其连心线方向上的相互吸引的力。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伽利略在1632年实际上已经提出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初步想法。布里阿德在1645年提出了引力平方比关系的思想,牛顿在1665~1666年的手稿中,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离心力定律。
但向心力这个词首先出现在《论运动》的第一个手稿中,一般人认为离心力定律是惠更斯在1673年发表的《摆钟》一书中提出来的。根据1684年8月~10月的《论回转物体的运动》一文手稿中,牛顿可能在这个手稿中第一次提出向心力及其定义。
万有引力与相作用的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是发现引力平方反比定律过渡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必要阶段,牛顿从1665年至1685年,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才沿着离心力—向心力—重力—万有引力概念的演化顺序,终于提出“万有引力”这个概念和词汇。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卷中写道:“最后,如果由实验和天文学观测,普遍显示出地球周围的一切天体被地球重力所吸引,并且其重力与它们各自含有的物质之量成比例,则月球同样按照物质之量被地球重力所吸引。另一方面,它显示出,海洋被月球重力所吸引;并且一切行星相互被重力所吸引,彗星同样被太阳的重力所吸引。由于这个规则,必须普遍承认,一切物体,不论是什么,都被赋与了相互的引力(gravitation)的原理。因为根据这个表象所得出的一切物体的万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ation)的论证……”
牛顿在1665~1666年间只用离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因而只能证明圆轨道上的而不是椭圆轨道上的引力平方反比关系。在1679年,他知道运用开普勒第二定律,但是在证明方法上没有突破,仍停留在1665~1666年的水平。只是到了1684年1月,哈雷、雷恩、胡克和牛顿都能够证明圆轨道上的引力平方反比关系,都已经知道椭圆轨道上遵守引力平方反比关系,但是最后可能只有牛顿才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从离心力定律演化出的向心力定律和数学上的极限概念或微积分概念,才用几何法证明了这个难题。
牛顿的猜想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吸引力与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引力可能是同一种力,遵循相同的规律。
猜想依据(1)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物体与地球之间的引力使物体不能离开地球;(2)在离地面很高的距离里,都不会发现重力有明显的减弱,那么这个力必然延伸到很远的地方。
检验思想 如果猜想正确,月球在轨道上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地面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应该等于地球半径平方与月球轨道半径平方之比,即 “1/3600” 。
检验结果 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与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是同一种力。万有引力公式表示:
F: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G:万有引力常量;m1:物体1的质量;m2:物体2的质量;r: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大小)(r表示径向矢量);
依照国际单位制,F的单位为牛顿(N),m1和m2的单位为千克(kg),r 的单位为米(m),常数G近似地等于:
G=6.67×10⁻¹¹ N·m²/kg²
由此可知,排斥力 F 一直都将不存在,这意味着净加速度的力是绝对的(这个符号规约是为了与库仑定律相容而订立的,在库仑定律中绝对的力表示两个电子之间的作用力)。
万有引力与向心力关系
适用范围 经典万有引力定律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人类对引力的认识,在十九世纪末发现,水星在近日点的移动速度比理论值大,即发现水星轨道有旋紧,轨道旋紧的快慢的实际值为每世纪42.9″。这种现象用万有引力定律无法解释,而根据广义相对论计算的结果旋紧是每世纪43.0″,在观测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此外,广义相对论还能较好地解释谱线的红移和光线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的偏转等现象。这表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比经典的引力理论进了一步。
在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之后,人们看到物理的实在除了粒子还有电磁场。电磁场具有动量和能量且能传播电磁波。这使人们联想万有引力定律也是物理的实在,能传播引力波,也有许多人努力探测它,但尚无很好的结果。电磁波的传播可用光子解释,类似地,光子也导致引力子概念的引出。万有引力也不再是超距作用,而以引力子为媒介。但这些都是物理学家正在探索的领域。
引力常量 牛顿在推出万有引力定律时,没能得出引力常量G的具体值。G的数值于1789年由卡文迪什利用他所发明的扭秤得出。卡文迪什的扭秤试验,不仅以实践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时也让此定律有了更广泛的使用价值。
卡文迪许测出的G=6.67×10⁻¹¹N·m²/kg² ,与现在的公认值6.67×10⁻¹¹N·m²/kg²极为接近;直到1969年G的测量精度还保持在卡文迪什的水平上。
科学意义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第一次解释了(自然界中四种相互作用之一)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在天文学上和宇宙航行计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为实际的天文观测提供了一套计算方法,可以只凭少数观测资料,就能算出长周期运行的天体运动轨道,科学史上哈雷彗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都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取得重大成就的例子。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开普勒第三定律等还可以计算太阳、地球等无法直接测量的天体的质量。牛顿还解释了月亮和太阳的万有引力引起的潮汐现象。他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其他力学定律,对地球两极呈扁平形状的原因和地轴复杂的运动,也成功的做了说明,推翻了古代人类认为的神之引力。
对文化发展有重大意义:使人们建立了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的信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科学文化的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存在问题 尽管牛顿对重力的描述对于众多实践运用来说十分地精确,但它也具有几大理论问题且被证明是不完全正确的。
理论问题 没有任何征兆表明重力的传送媒介可以被识别出,牛顿自己也对这种无法说明的超距作用感到不满意(参看后文条目“局限性”)。
牛顿的理论需要定义重力可以瞬时传播。因此给出了古典自然时空观的假设,这样亦能使约翰内斯·开普勒所观测到的角动量守恒成立。但是,这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理论有直接的冲突,因为狭义相对论定义了速度的极限——真空中的光速——在此速度下信号可以被传送。
观测问题 牛顿的理论并不能完全地解释出水星在沿其轨道运动到近日点时出现的进动现象。牛顿学说的预言(由其它行星的重力拖曳产生)与实际观察到的进动相比每世纪会出现43弧秒的误差。
牛顿的理论预言的重力作用下光线的偏折只有实际观测结果的一半。广义相对论则与观察结果更为接近。
所有物体的重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同的这一观测现象是牛顿的系统所不能解释的。广义相对论则将它作为一个基本条件(参考等效原理)。
理论局限 当牛顿非凡的工作使万有引力定律能够为数学公式所表示后,他仍然不满于公式中所隐含的“超距作用”观点。他从来没有在他的文字中“赋予产生这种能力的原因”。在其它情况下,他使用运动的现象来解释物体受到不同力的作用的原因,但是对于重力这种情况,他却无法用实验方法来确认运动产生了重力。此外,他甚至还拒绝对这个由地面产生的力的起因提出假设,而这一切都违背了科学证据的原则。
牛顿的经典力学只适用于低速、宏观、弱引力,而不适用于高速、微观与强引力。
牛顿对重力的发现埋葬了“哲学家至今仍在愚蠢地试图探索自然”(philosophers have hitherto attempted the search of nature in vain)这句所谓的真理,就同他深信着的“有各种因素”使得“各种迄今未知的原因”是所有“自然现象”的基础。这些基本的现象至今仍在研究中,而且,虽然存在着许多种的假设,最终答案仍然没有找出。 虽然爱因斯坦的假设的确比牛顿的假设更能精确地解释确定案例中万有引力的作用效果,但是他也从来没有在他的理论中为这种能力赋予一个原因。
在爱因斯坦的方程式中,“物质告诉空间怎么扭曲,空间告诉物质怎么移动”(matter tells space how to curve, and space tells matter how to move),但是这个完全异于牛顿世界的新的思想,也不能使爱因斯坦所赋予“产生这种能力的原因”比万有引力定律使牛顿所赋予的原因更能使空间产生扭曲。
牛顿自己说:我还没有能力去从现象中发现产生这些重力特性的原因,而且我无法臆测……我所解释的定律和丰富的天体运动的计算已经足够于说明重力的确存在并能产生效果。一个物体可以不通过任何介质穿过真空间的距离对另一个物体产生作用,在此之上它们的活动和力可以传送自对方,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谬论。因此,我相信,任何有足够的哲学思维能力的人都不会沉溺于此。
需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单词“原因(cause)”并不是“起因(cause)和影响”或者“被告导致(cause)受害者死亡”中所表示的意义。何况,当牛顿使用单词“原因(cause)”时,他(明显地)意指为一种“解释”。或者说,像“牛顿学说的重力是行星运动的原因”这个短语的意思就是牛顿学说的重力解释了行星的运动。
爱因斯坦利用一个光速极限理论,给出了一相对论作为牛顿力学的改造版,并以此给出了一个时空弯曲的理论架构。即,在一个巨大质量物体的周围,由于其巨大的引力影响,其所在的宇宙空间将发生弯曲。
根据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理论,所有在此空间中运动的天体的运动轨迹将随着这个弯曲的时空发生相应的运动轨迹变化,即,在弯曲时空中运动的天体,都应该适应这个弯曲空间而加速运动,其意义似乎是,一列火车被规定在弯曲的铁路上,要顺着铁轨的弯曲,而弯曲着前行,天体与天体之间的引力结果似乎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为什么要是这个样子,既要有引力作用,又要有弯曲时空,又要顺着弯曲时空弯曲运行,这样的假设理论补丁似乎太多吧,而每一个补丁,又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说明,说不出理由的理由。而且,爱因斯坦相对论,仅仅是为高速(近光速)运动物体而言的理论描述,而在通常的情况下,与牛顿力学公式基本一致,或者说是重合。
关于万有引力有人给出了另一种宇宙空间真空物质假设,就是假设宇宙真空是一个负能量海,简称“负能海”,零点能,同时假定,在这种宇宙真空中,存在与实物质对应的虚物质,这些虚物质的颗粒称之为虚粒子,如此等等。
而这些理论及其假设,包括牛顿力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都没有给出万有引力的原因是怎样一种力,是怎么产生的,其作用机理是什么,天体之间跨越真空的超距离作用是怎样实现的?牛顿没有解释清楚、爱因斯坦也没有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到目前为止,大家都知道,也都认同,万有引力存在,太阳系范围内满足牛顿力学定律,并且这个定律得到了广泛的(天文观测、预报,卫星发射等等)应用;至于这种力能够存在的原因则成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也就是大家都承认其存在、知道其规律表达式、能够直接应用即可,也就是把万有引力神学化(上帝赋能说)。
那么,上帝是不是真得会针对相同的物质赋予多种不同的力呢?应当说,有可能,但是,这种可能性极少,应当相信,宇宙规律是普世的、简洁的,宇宙中的几大力电磁力、库仑力、万有引力不应该仅仅是数学表达式具有相似性,而且,更应该是实际内容的一致性,应该是有其内部的唯一关联性的本质存在,这个本质存在将这种种看似不同的力表现为同一种力的不同表现形式。也即是力的统一性,做出这样的推测的理由,在于组成宇宙物体的物质基础,不外乎就是那些更小的微观颗粒(原子、分子及其更微观粒子)的堆积与排布。
那么,天体有没有库仑力?假如有的话,库仑力会在哪里?会怎样表现出来呢?天体库仑力与天体携带的电荷有关?万有引力与天体携带的电荷有没有关系?还有天体的电荷携带量也就是电性特征会与什么有关联呢?
众所周知,组成天体的物质,一般而言,物质通常是不显示电性,也就是没有宏观电荷显示,但是,天体本质上是否有电荷携带呢?根据量子力学理论,任何物质都是原子构成的,而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负电子单元负电荷,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的,并且构成物质的各类原子,每个原子内部质子与电子的数量是相同的,而且,质子带正电荷,正电子单元正电荷,负电子单元负电荷带负单元电荷,负电子单元负电荷围绕质子与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做云球状飞行,就是说,组成物质的原子在微观世界里是一个正、负单元电荷相等又各自活跃存在的组合体。因而所有的天体都是由微小的原子构成的,也就是由带电荷的原子构成的,这就是天体库仑力存在物质基础。
同样地,抛开中子不谈,原子中的质子与电子因为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电子因为正、负单元电荷引力能够维持原子稳定的结构,维系着天体物质的稳定性,而在组成的天体的物质微观颗粒中,具有相互吸引力的只有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引力,所以,是否可以猜测天体物质之间、天体与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就是原子内部正电荷与负电荷微观引力的宏观累积效应呢?那么,这种微观累积效应又是怎样发生的呢?为什么没有感受或者测量得到呢?
一个是大家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比如我们呼吸的时候,会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等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吸到肺里,呼入的气体所需要的仅仅是氧气,从来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每天呼入的还有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并且也不会因为呼入了这样的气体而感觉不适。还有,地球上的一些物质已经给出了正负电荷微观分布引起的物质宏观效应的情况,却没有人去做更多的联想,比如水的极性效应、还有磁铁的存在、电流的负电子单元负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这里有一种错误的理解,应该是光子在导体中定向移动)等等。水分子的极性会引起雷电的产生,磁铁的原子极性会引起铁物质具有磁性,周边具有磁场,特别是具有磁性的物质具有两个不同的磁极N、S极,(NN、SS)同性相斥、(NS、SN)异性相吸,一排磁体(N、S)首尾相接组成的组合体也是一个磁体,并且其磁性比每个组分磁体具有更强的磁性,周边的磁场也更强,每个磁体都在一定的程度上,会与周边非极性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比如使原来非极性画的物质被极性化,典型的是磁体的吸铁及被吸铁的再吸铁连串效应。特别地,地球就是一个被极性化的天体。
由这些现象可以推知,看似没有电性显示的物质,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被极性化,因而显示出一定的电磁性,这种电磁性具有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力存在其中,那么万有引力是不是恰恰就是这种天体物质微观颗粒的被极性化的宏观表现呢?
物质极化与天体极化问题研究思路与探索过程
问题的提出
- 构成天体物质的微观颗粒能不能被极化?
- 构成天体物质的微观颗粒是不是真的被极性化了?
- 构成天体物质的微观颗粒又是怎样被极性化的?
- 构成天体物质的微观颗粒极性化的程度如何判定测量?
- 构成天体物质的微观颗粒极性化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根据能量定义,能量是物质运动转换的量度,世界万物是不断运动的,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其他属性都是运动的具体表现。能量是表征物理系统做功的本领的量度。
构成天体物质的微观颗粒能不能被极化,能,又是怎样极化的
前面已经讲过,自然界中有天然磁体的存在,这种天然磁体就是物质微观颗粒被极化的天然例证,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物质微观颗粒都可以被极化呢,答案是肯定的。
茫茫宇宙空间中,有许多散布在空间中的物质微观的颗粒,比如离散的光子、氢气、氦气、氮气、氧气、甲烷气、水分子,这些离散的微观物质颗粒,是宇宙形成天体初始云的物质基础。虽然他们散布在宇宙空间之中,但是,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那么,它们运动的方向与速度会是怎样的呢?
太阳系物质都与太阳系行星公转一样地顺着太阳的自转方向,以一定的方式、沿着一定的轨道,环绕着太阳转动,并且跟随太阳一起沿着太阳在银河系中的公转隧道轨道,绕着银河系中心天体有规律地转动着,同样地,整个银河系也循着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带领整个银河系物质,在宇宙中环绕某个更巨大的天体转动着……
因为这些运动的存在,宇宙中的物质微观颗粒的构造形态被拉抻变形,原子由圆球形被拉抻为椭圆球形,原子核由圆球形位于球形结构中心;原子因为运动拉抻变形为椭圆球形结构,这个椭圆球形结构有两个焦点中心·,原子核被拉抻动稳态在其中的一个焦点中心位置上,可以将此焦点中心视为椭圆球形结构原子的头部焦点中心,另一个焦点中心则可以视为椭圆球形结构原子的尾部焦点中心;由原子的尾部焦点中心到原子核所在的头部焦点中心连线,连线所指向的方向,就是整个椭圆球形结构原子运动的方向。
为便于理解起见,可以将此椭圆球形结构原子及其运动形态与太阳系做个类比,发现其结构形态恰如太阳系的椭圆球形结构形态,即太阳系的绝大部分物质都集中在太阳上,太阳位于椭圆球形结构的头部焦点中心,太阳系的所有物质都在太阳系椭圆球形结构内跟着太阳,按照不同的方式运动着,太阳系椭圆球形结构的尾部焦点中心与太阳所在头部焦点中心的连线的方向,就是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环绕运动的方向,也就是,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公转轨道上每个位置处的轨道切线方向。
显然,圆球形结构的原子与椭圆球形结构的原子,由于运动引起的结构变化,使得原子的内在本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是,原子核与核外负电子单元负电荷云的位置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子的质心(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内)和正电荷,因为被运动拉抻,一起偏向了原子的头部焦点中心,而原子的负电子负单元电荷,则因为运动拉抻,而偏向了尾部焦点中心,显然,在运动拉抻作用的影响下,一个一端富集正单元电荷、一端富集负单元电荷的动稳态原子椭圆球形结构的原子形成了,也就是运动是的原子被极性化了,以此推及,由这样的极性化原子构成的分子也极性化了(环绕也是极性化的结果);由分子构成的单质物质极性化了;混合物物质极性化了,所有的运动的物质都极性化了。
运动中的星际物质,根据不同的宇宙时空区域和运动状态,都不同程度地被极性化了。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及其它们的卫星都被极性化了,彗星无一例外,都被极性化了。
自然地,每个极性微观颗粒相应的电磁场产生了,与极性化微观颗粒物质组合体的极性化物质的电磁场也形成了,各种宇宙空间物质的的电磁场都如此形成了,也就是运动物质的存在与其电磁场的存在是相辅相成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所以,电磁场也是运动物体存在的基本形式。
那么,物质极化的程度有多大,显然是与物质运动的速度有关的,运动越快的物质,极性化程度越大,也就是在一个宇宙系统中,运动越快的物质具有的能量越高,它相应的极性化程度也越高,产生的电磁场强度也越大,那么,它对宇宙其他物质的影响也就越大。
这种转换使得一部分物质的运动动能被转化为物质的电磁势能,也就是具有了对外做功的能力,也就是可以跨越宇宙空间与其他物质进行作用交流,这就是电磁场互动,也就是引力、斥力等等产生与作用,这就是万有引力、斥力产生机理,也就是万有引力、斥力的原因,运动使宇宙物质产生电磁场,电磁场是物质与宇宙所有物质相互作用的媒介。
宇宙中所有物质产生的电磁场的的总和在宇宙空间的加权(?)分布函数,称之为宇宙基底电磁场,而每个宇宙物质单元所在宇宙空间中的电磁场强度分布函数,称之为该物质单元对宇宙空间基底磁场的贡献函数,因此无论宇宙空间中任意一个物质单元有多小多大,它们都有一个与自己的时间、质量、运动状态、所处的位置对应的电磁场贡献函数;并且都通过这个贡献函数与宇宙中的其他宇宙物质单元(大与小)发生相互作用关系,或吸引或排斥,吸引就是万有引力,排斥就是万有斥力。
万有引力在宏观宇宙天体之间的存在已经显而易见地被证实,而万有斥力则还没有人这样预言过,在同一个大物质单元内部所有的物质,它们相当于一个大的团队,它们相当于一个大的团队,所以,构成此大物质单元的各子物质单元之间,万有引力远大于万有斥力,而它们之间的实际表现出来的万有引力是引力与斥力相互作用抵消后的结果。
那么,万有电磁万有引力、万有电磁斥力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质量、位置、宇宙运动方向、物质单元之间的距离等等,不在这里展开)
而两个物质单元之间的(原始)有万有电磁引力与(原始)万有电磁斥力相抵消后的万有引力称其为“净万有引力”,简称为万有引力。
显然,“净万有引力”是阻碍物质单元与物质单元相互分离的电磁场力,也就是,宇宙空间中任意空间中的基底电磁场,都是阻止该点位物质单元逃离该点位的力,即宇宙基底电磁场是一种物质单元运动阻力,任何物质单元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继续加速,那么,这个物质单元的运动会慢慢趋向静止,也就是这个物质单元将失去物质生命(没有运动轨迹也就根本不存在)。
这也是天体物质扁平形分布规律的原因,因为天体是运动的,所以,它运动的轨迹是一个动态椭圆形,它的子物质都在这个动态椭圆型所界定的平面两侧(主天体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完全质点,而是一个有体积,有厚度的物质单元)一定厚度内呈运动状准稳态分布。厚度离散度分布可以以太阳为例说明,就是太阳系椭圆球形结构涵盖的动稳态轨道隧道宇宙空间,是一个扁平的轨道空间。
这个“净万有引力”由于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体现,所以,可以以一个等效作用结果来加以考量,也就是找到一个能够反映出这个力的大小的称量方式,来衡量出这个力的大小与其质量、运动、相互距离等等参数之间的关系,而物质的质量是与构成物质的更微小的物质单元有关的,而微小的物质单元进一步划分则可以视为是物质的原子和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核外负电子单元负电荷,尽管物质的组成部分千变万化、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通常情况下,构成物质的原子中,带正电荷的质子数目与核外负电子单元负电荷数目总是相等的,而不管其中中子的数量多少,都是如此。也就是,任何确定的物质单元,物质的极性化的基础物质就是决定于质子与负电子单元负电荷(而与中子关联性不大?,如果也与中子有关的话,那么,中子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子,而是一个更小空间意义上的质子-负电子单元负电荷对)。
同一物质单元内部,子物质单元A(质量Ma、等效电量Qa)与子物质单元B(质量Mb、等效电量Qb)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与等效性的库仑力之间的来表达,其关系可以由万有引力与库仑定律来推导。
(万有斥力实验测量,脑震荡构思,可以试验测量,就是将两个快速运动、运动方向相反的物质单元,让它们无限接近,它们之间会产生一种相互排斥的力,这种力之所以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是因为万有斥力很弱、能量很小,与其自身运动的动能相比近似于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影响微弱,而让一个高速运动的原子与一束光相向而行,也许可以看到光束所受到的影响(?)。
运动的物体电量等效性,就是当运动速度加大的时候,相当于其电量(电磁性强度)的增加,也就是不同质量的物体,由于其速度不同,也可以具有相同的电量等效性作用,能量等效性转换为电磁等效性,能量等效性可视为在宇宙空间中的运动状态引起的电磁性改变所对应的物质质量的等效改变。
M1 *M2 * G/(R^2) = F = M1*(V^2)/R
M1 * M2 *G/(R^2) = M1*(V^2)/R
(Q1*Q2)/(M1* M2)=( Q1/ M1) * (Q2/ M2)
(Q1*Q2)/(M1* M2)= (Q1/ M1) * (Q2/ M2) = U^2
M1* M2 = Q1 * Q2/U^2
(Q1/ M1)* (Q2/ M2) = U^2 = U*U
Q1/ M1 = U ; Q2/ M2 = U
M1 = Q1/U ; M2=Q2/U
又,M1 * M2 * G/R^2 = M1*V^2/R
故
M1. M2.G/R^2 = (Q1 . Q2/U^2) *G/(R^2) = M1 *V^2/R = (Q1/U) * (V^2)/R
(Q1* Q2/U^2) * G/R^2 = (Q1/U) * (V^2)/R
整理可得到:
Q1* Q2* G = Q1 *U * (V^2) *R
Q2*G = U * (V^2) * R
Q2 = U/G * (V^2) * R
另:
由,
U^2 = G/K
得
U = (G/K)^(1/2)
Q2 = U/G * (V^2) * R = (G/K)^(1/2) *(G^-1) * (V^2) *R
令:
& = (G/K)^(1/2) * (G^-1) = (GK)^-(1/2)=1.2913
所以:
Q2 = &* (V^2) * R
其中:
G:万有引力常量,G=6.672×10^-11 N.m^2/kg^2;
K:其中k为库仑常数,k=8987551787.3681764N ·m^2/C^2,一般取9.0×10^9N·m^2/C^2便于计算,
又
K=4πε0 ,
其中,ε0为真空电容率,ε0=e0=8.854187818(71)×10-12 C^2/ N·m^2(通常表示为法拉/米)
G/K=(6.672/8.988)x 10^-20=7.423×10^-21
(G/K)^(1/2)=(2.725×10^-10)/3.162=8.6158×10^-11
& = (G/K)^(1/2) * (G^-1) = (4.856 x10^-11)/ G
& = 1.2913 (kg.C)/(N.m^2)
其中:kg为千克、c为库伦、N牛顿、m为米;1C约相当于6.25×10^18个电子的电量。
由此得到天体M2:等效质荷比M2/ Q2 =1.2913/G,约为1.9354×10^10,量纲单位(kg^3.C)/(N^2.m^4) 这也是太阳系,乃至银河系天体的等效质荷比?
由& = 1.2913 (kg.C)/(N.m^2),说明,物理学中的许多常数之间是有准确的相互关系的,很多时候,这些常数之间的差异,往往是由物理量纲的单位不同造成的。
式子中的速度“V”是由关联的两个天体(形成固定的天体运行对,俗称结婚成家)中由主动天体“Q1”引起的被动天体“Q2”围绕主动天体公转的速度,“R”是被动天体围绕主动天体公转(稳态)运行的轨道半径。
两个天体绕行时,一个天体的等效电量与另一个天体公转绕行速度、公转半径之间的关系式,也就是将这两个天体组成的系统,可以等效地,视为一个正电质点与一个负电质点构成的天体系统。
但是,如果真是等效电荷,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等效电荷会使得两个天体相互靠拢,而且,不可能一个是等效正电荷,而一个恰好就是负电荷。那么,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两个天体都是等效电偶极子,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由两个电荷所组合成的等效电偶极子,都有一个正磁极、一个负磁极,这样的话,正负磁极就可以相互吸引,起到等效电荷相似的作用,得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那么,天体物质怎样才能使得所有物质的组合形成一个天体等效电偶极子呢?经过多年反反复复思考琢磨,认为,天体物质是由物质原子组合而成的,天体在宇宙时空中始终处于加速运动状态之中,因此,天体的加速运动是有方向性的,而且,这个加速运动的方向性,确定了天体具有首尾结构形态,也就是天体的头部,引领着天体加速运动的大致方向,可以视为天体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而且,天体的运动应该是重心靠前的,结合原子的构成,整个原子较大体积,原子核较小体积,但是,原子核质量占整个原子质量的比例几乎99%,所以,在天体加速运动中,组成天体的全体原子都应该呈现原子核在前,核外负电子单元负电荷滞后的排列情形,也就是原子在天体运行中的形态,就是一个小小的太阳系近日运行时的彗星,前面一个实彗核(原子核),后面一个巨大的扩展开的长摆尾(原子整体),原子核中的质子上的那些正电子单元正电荷就与核外那些负电子单元负电荷分为两个不同的电荷聚集区域,天体物质所有原子如此形态的叠加就是一个超大型的等效正电荷聚集体与负电荷聚集体的组合体,这恰恰就是那个要寻找的天体等效电偶极子,而且,这与宇宙时空中天体都具有磁场相吻合,这就是,最早天体等效电偶极子形成机理的模型。
由此,就完成了天体质量引力系统向电磁引力系统的等效转换。
但是,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宇宙天体之间就应该首尾串联运行的,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呈现平面形态分布的,那么,这种分布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最终结果,更深层的物质等效电偶极子成因机理
“《新理论物理学》架构”理论对宇宙时空中,物质组分、物质结构、物质运动、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变化及其规律的理论诠释,给出了最新答案。
光子堆物质所具有的天然的电偶极子特性,从宇宙物质本质上,解决了万有电磁引力、万有电磁斥力这个困扰物理学、哲学的难题。
所要解释的,这是在一个大的宇宙天体(比如银河系)系统内的,子系统(太阳系)中的孙天体族的等效适用定律。
宇宙天体长幼有序,在一个体系中的只有一个主天体,其余皆为子天体,,同样地,子天体族中亦有主次天体之分,比如太阳系,各行星都属于子天体,而子天体行星依然可以有主次天体之分,也就是行星与其卫星,地球与月亮、木星与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雷同。
关于逆行(反太阳系运行方向飞行的天体(含人造))天体的未来运行趋势。天体(人造天体)背离太阳飞行,似乎应该可以飞出太阳系,飞向宇宙深处,其实不然吧,他们应该还是在太阳系的轨道隧道里飞行,也就是太阳系的尾巴里紧紧地跟在后面,因为它们都是银河系的天体会随着银河系一起公转自转,在太阳系里,它们可以借助太阳系行星的加力作用增加飞离太阳系的速度。
但是,更远的时候,这种加力的物质条件已不具备,因此它们就会像彗星一样,因为太阳系的引力,因为宇宙空间磁场作用,而慢慢减速,也就是相当于开始向着太阳系、向着太阳加速,成为跟在太阳系的小成员,并且这些小成员会成为核心,积聚太阳系掠过的宇宙空间中的散布的物质颗粒,让自己变大,最终成为太阳系彗星的人造核。
物质质量、电量等效性原理,也就是由于物质运动产生的电磁效应,所能与之等效质量电量关系,这样,质量能量公式、质量电量公式、电量能量公式,就联到一起了。
也就是说,尽管宇宙天体的物质成分不同,什么元素,气态液态固态,数量多少,形状各异,但是,在银河系太阳系中、运动状态下,呈现的荷质比是相同的,也就是等价性,也就是天体可以视为一个质点,一个具有等效电荷的质点,一个运动着的极性原子、分子,一个在磁场中运动的带电体,这样,就将电场、磁场、引力场统一起来了,而那些说收到引力波的人,显然是在造谣是一种科学欺骗。
宇宙天体在宇宙中是一直奔跑着的,它在宇宙中的轨迹每时每刻都在不重复的变化着,在谈论太阳系、银河系时,话语中总是将太阳系、银河系看着静止不动的,其实,宇宙时空中,所有的物质无时不刻都处于运动之中,有自转、公转、更高阶的公转…整个宇宙时空的中物质的超级自转…,在许多人看来,地球总在太阳周围沿着公转轨道运行,太阳也一直在绕着银河中心公转,但是,这些公转都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在一个更大范围内的运行过程,因为银河系也在整个地做着有规律的公转,也就是宇宙天体,不是在重复着上一时分运动,是在宇宙中的合家旅行,是一个就像地球带着地球人家旅行一样的天体家族做宇宙旅行。
所在的空间位置却一定属于某个较大物质颗粒或近或远的邻居,并于这些邻居与更大更远的宇宙物质形成邻里关系,形成邻里团、形成村落,形成城镇、郡县、府域,形成……由此,及多及远,就形成……物质团、彗星、行星、恒星、(太阳、银河)星系、超星系。
物质之间的电磁力(引力与斥力)的瞬时性问题
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瞬时性、无延迟性的(本质性)原因在于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普遍性、绝对性、连续性和持续性。
宇宙时空中全体物质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无论远近都一直处于持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中,所以,任意地选取两个物体,自它们(及其组成部分)在宇宙时空中存在开始,就一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作用力的大小随着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持续变化着,连续进行着,因而,就不存在什么延迟的问题。
如若非要说延迟不可,那么,这种延迟也仅仅是事件与引起时间的作用力之间的时间延迟。即若事件A发生在T0+T,其中的T0为普适的延迟时间,也就是宇宙时空中的事件本身都存在这样一个延迟时间,那么,作用力引起的变化的事件的连续性、一致性保持不变。
宇宙物质都有其独特的存在,都以平等的身份以其具有的物质最小基本粒子的种类、数量和基本粒子组合架构的组合体,共同向宇宙宣示自己的存在,向宇宙全体物质发出作用力、影响力,也同时接受宇宙全体物质发送过来的同样的作用力、影响力,而无论其大小,无论其身在何处,施加作用力、影响力的大小与接受作用力、影响力的大小,都是一种平等的存在,都是有来有往、一一对应的。
宇宙时空中物质与物质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宇宙万事万物产生、存在、运动与变化的动力源泉或者原因。
物质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由物质的组成部件最小基本粒子的电荷特性决定的,作用影响的实现,是宇宙时空中全体物质单元(成员)的共同作用、影响的合力(电磁场)实现的。
宇宙时空中,全体物质的共同作用、影响所形成的遍布所有时空点的(合力)电磁场,被称之为宇宙物质基底电磁场,宇宙时空中的物质基底电磁场是由宇宙全体最小基本粒子相互组合、相互架构组成的物质的电磁场在宇宙时空中的每一点的(物质的电偶极子电磁场强度和其与时空中任意一点A处的距离)加权贡献矢量值叠加而成的。
宇宙时空中任意一点A点处的基底电磁场被称之为基底电磁场在A点处的基底电磁场分布。
宇宙基底电磁场在宇宙时空中的分布是非均质性的,而且,随着物质无时无刻地进行着加速运动、变化(加速运动、相互作用力与影响力(大小与方向)、物质数量与结构的变化、位置的变化等等),宇宙物质的电磁场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宇宙基底电磁场也始终处于相应的变化之中。
宇宙时空中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作用影响电磁力(引力与斥力)不是靠什么传递,而是自始自终都一直存在,是一种物质的固有的本质特性,这种特性是由宇宙物质最小基本粒子正电子单元正电荷与负电子单元负电荷具有的单元电荷特性决定的。
正电子单元正电荷与负电子单元负电荷各自都有自己的单元电荷,正电子单元正电荷具有正单元电荷,负电子单元负电荷具有等量的负单元电荷,正单元电荷与负单元电荷都有自己相应的电场,并各自通过电场向宇宙物质展示它们的存在,通过电场向宇宙物质施加电场作用力、影响力,接受来自于宇宙物质的电磁场力的作用与影响。
最小基本粒子正电子正单元电荷与负电子负单元电荷,正单元电荷+Qe、负单元电荷-Qe,其宇宙电场分布为:
+Qe/(4πR^2)
-Qe /(4πR^2)
其中,最小基本粒子携带基本单元电荷位于球体中心,R为自基本正(负)单元电荷所在位置到宇宙时空中某点的(球面)距离。显然,电荷电场的强度分布随着距离的增大而衰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正电荷A与正电荷B
正电荷A在正电荷B电场中所受到的电场作用力为电场斥力,即正电荷B电场对正电荷A施加的作用力,为将正电荷A驱离正电荷B的电场作用力,其作用结果为正电荷A加速远离正电荷B,正电荷A与正电荷B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对等地,正电荷B在正电荷A电场中所受到的电场作用力为电场斥力,即正电荷A电场对正电荷B施加的作用力,为将正电荷B驱离正电荷A的电场作用力,其作用结果为正电荷B加速远离正电荷 A,正电荷B与正电荷A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也就是正电荷A与正电荷B,分别以其电场力对对方施加电场斥力,使得对方加速远离,二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负电荷-A与负电荷-B
负电荷-A在负电荷-B电场中所受到的电场作用力为电场斥力,即负电荷-B电场对负电荷-A施加的作用力,为将负电荷-A驱离负电荷-B的电场作用力,其作用结果为负电荷-A加速远离负电荷-B,负电荷-A与负电荷-B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对等地,负电荷-B在负电荷-A电场中所受到的电场作用力为电场斥力,即负电荷-A电场对负电荷-B施加的作用力,为将负电荷-B驱离负电荷-A的电场作用力,其作用结果为负电荷-B加速远离负电荷-A,负电荷-B与负电荷-A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也就是负电荷-A与负电荷-B,分别以其电场力对对方施加电场斥力,使得对方加速远离,二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将这种同性电荷通过电场相互施加的电场斥力,称为同性电荷电场斥力,或简述为同性相斥,正电荷与正电荷相互排斥,负电荷与负电荷相互排斥。
正电荷A与负电荷- A,正电荷A在负电荷- A电场中所受到的电场作用力为电场引力,即负电荷- A的电场对正电荷A施加的作用力,为将正电荷A拉近负电荷-A的电场作用力;对等地,负电荷- A在正电荷A电场中所受到的电场作用力同样也为电场引力,也就是正电荷A电场对负电荷- A·施加的作用力,为将负电荷- A拉近值得电场的作用力。
将这种异性电荷通过电场相互施加的电场引力,称为异性电荷电场引力,或简述为异性相吸,正电荷与负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与电荷之间电场力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电荷与电荷之间电场作用力的大小与它们的电荷之积成正比,与二者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同性电荷之间电场作用力为电场斥力,简述为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之间电场作用力为电场引力,简述为异性电荷相互吸引。
正电子单元正电荷与负电子单元负电荷,通过引力作用组合而成光子,光子是准电中性的宇宙最小的组合物质基本粒子,具有电磁性,是最小的等效电偶极子,具有磁性;所有具有磁性的物质可以通过磁引力组合成更大的磁性物质体。
宇宙物质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不需要介质传递,任何介质的存在都将使得宇宙整个电磁场因为介质的存在而发生改变,从而也就改变了宇宙时空中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电磁作用力(万有引力和斥力)。
电磁作用力(引力和斥力)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力,既有引力,也有斥力,引力是万物相互吸引的力,是宇宙时空中宏观与微观上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在影响的主导力,斥力是万物保持间距保持自我的作用力,是物体内部物质与物质之间微观层面上的重要作用力。引力与斥力的相辅相成、共生共存,使得宇宙万物存在运动变化呈现出自然而然的秩序性、规律性、准确性与和谐统一性(数与形的可数学性)。
通常研究思考两个物体(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与斥力),主要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就是电磁力。两个物体(天体)之间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物体的质量与距离的函数,但不仅仅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的结果,而是宇宙万物的电磁引力(通过各自的电磁场分布而实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叠加在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的综合结果的体现。
宇宙全体物质都是宇宙基地电磁场的分布强度的贡献者,都是宇宙万有电磁作用力的施力者,也是宇宙万有作用力的受力者,宇宙物质从正电子单元正电荷与负电子单元负电荷两种最小基本粒子出发,通过正电荷与负电荷两种最小电荷之间两种引力一种斥力的组合架构,形成宇宙万物;宇宙万物,通过万有电磁作用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万物的运动、变化的万事的实现,万事万物让宇宙千变万化、五彩滨纷。
宇宙物质都是由最小的基本粒子正电子单元正电荷与负电子单元负电荷构成的,同种电荷的最小基本粒子(正电子与负电子)都是全同基本粒子–同质粒子,所以,它们在宇宙时空中对宇宙电磁基底磁场的贡献权重也是相同的,没有任何特权性基本粒子,这是宇宙物质生命社会对等、公平、公正等自然属性的本质本原。
但是,当这些最小基本粒子以不同的种类、不同的数量、不同的结构位置确定性地组合成物质组合体后,每个最小基本粒子在组合体中的地位作用也就相对地被赋予固定下来,形成物质有序组合体。
每个最小基本粒子在有序组合体中,失去绝对自由性,保持相对自由性,成为职能被固化的功能性组成部件,部件与部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联为一个整体,这个物质有序组合体的特性也就呈现出来,动稳态地固定下来。
有序组合体成为了组织集合体,这个组织集合体对外呈现为一个整体,在宇宙时空中的,一种独立存在,一种体貌形态,一种运动状态,以一种电磁作用力,与宇宙他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遵循宇宙共同的作用法则和运动变化规律,这就是宇宙物质有序组合体产生、形成、发展、变化、解体的循环往复、往复循环,宇宙物质从最小基本粒子颗粒起始,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无序,回到最小基本粒子颗粒,重新开始由最小基本粒子颗粒开始进行物质有序组合、无序分解的过程,最小基本粒子颗粒之间的电磁作用力永不止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无常态,恰是常态,以至无穷,这就是宇宙物质的组合演化循环规律。
而狭义生命体介入的作用力则是生物结构能的的释放,生物作用力和生物作用力创造出来的机械设备具有的将物质结构能释放利用的能力,生命作用力的本质依然是电磁引力与斥力,是万有引力与斥力的更高阶形式。
天书,乃天天书也,天天研究、思考不止息,天天书之,有物有形有趣有乐焉。
牛顿认为,在没有任何媒介真空状态下,一个物体可以与远处另一个物体,隔空相互作用将能量从一个物体通过作用力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看似有些荒谬,却属真实,任何有哲学思考的人都对此感到疑惑,捉摸不透其中的究竟。
牛顿在研究光学时认为,光子(光粒子)在没有任何物质的空间中直线运动,相当程度地秉承了“原子论”的精神,这里的“原子论”为古希腊哲学中的“原子论”,是古希腊哲学中关于物质哲学的精髓所在。
习以为常的芳香,习以为常的苦涩,习以为常的炫彩,习以为常的灵响。
“原子论”的主要论点就是物质是由最小的物质颗粒组合而成的,物质包含“原子”和“空洞”。“原子”是物质的物质性,是物质基本组成颗粒,“空洞”是物质的结构性,“空洞”是“原子”组成物质时圈定的空间中的非原子部分,是由物质组分之间架构形态圈定出来的有效空间,是一种物质形态包含着的空间。
这里的空间、空洞都是古典哲学中的“虚空”,“物质是由物质实在和虚空组合而成的”,“虚空”不参入物质架构,“虚空”是一种客观存在,自身没有主动性,即没有施力和受力能力,物质中的“虚空”是由物质组分对物质进行架构时将其圈定进去的空间。
物质中的“虚空”是相对物质中的实体物质基本颗粒而言的“虚空”,实实在在的空间,这种“虚空”空间与物质外空间之间是相互联通的,二者之间没有一个准确的界限,物质包含着宇宙时空之中,物质颗粒与物质颗粒是由时空分割分布的,物质的“虚空”是由组成物质的颗粒之间的时空分布关系决定的。
“原子颗粒”是物质的数量,“原子+空洞”是物质的形体。因为空间的无物质性,所以,物质的内部空洞随着物质的运动变化而变化,随着物质内部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变化,随着物质与他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作用而变化。
牛顿认为,关于万有引力,宇宙中似乎有某种东西未被发现或未被理解,总感觉缺少点什么,“科学之中存在缺项”,缺少一种极其微妙的灵气,这种灵气渗透或隐藏在粗笨的物体之中,在这种灵气的作用驱使下,物体内部的粒子在近距离相互吸引(或者相互排斥),这些粒子彼此接触了就会相互聚合。
这是牛顿的高明洞见,物质中那种灵气的东西就是物质颗粒的电荷显示的电灵性,正电子单元正电荷与负电子单元负电荷分别具有的正、负单元电荷,正单元电荷与正单元电荷(负单元电荷与负单元电荷)之间存在电场斥力相互排斥;正单元电荷与负单元电荷之间存在电场引力相互吸引。相互排斥与相互吸引使得正电子单元正电荷与负电子单元负电荷组合成光子,光子是最小的组合物质,也是最小的电偶极子,有电磁性,光子、正电子单元正电荷、负电子单元负电荷进一步组合成更大的物质颗粒,直至宇宙所有的物质,所有的组合物质都具有电磁性,这种电磁性是由物质组成基本粒子的电磁性累加而成的。
“带电体在吸引临近微小物质颗粒时,总会排斥远处的带电体”。
带电体之所以能够吸引临近的微小物质颗粒,是因为在带电体的电场力作用下,微小的物体会被极化,光子有序定向排列,将与带电体电荷相同的物质基本粒子颗粒排斥到相对较远的位置,而将与带电体电荷相异的物质基本粒子颗粒吸引到相对较近的位置,形成电磁体,从而与较劲的相异电荷的物质相互吸引,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甚至使其被吸附在一起。
万有引力就是物质的电磁引力,是由正电子单元正电荷与负电子单元负电荷的不同数量、不同结构,搭建而成的物质电偶极子效应所具有的电磁引力。
宇宙所有物质在时空中做加速运动,加速运动的动力源之于物质之间的电磁引力,万有引力,是物质与物质之间万有电磁引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宇宙时空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质、没有稳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质,不存在惯性运动物质系统。
宇宙所有物质在时空中都受到他物质的电磁力作用,同时,以对等地对他物质施加电磁力。宇宙全体物质以其所含正电子单元正电荷、负电子单元负电荷数量、结构组合和运动状态为基础,与他物质相互作用共生共处,加速运动,宇宙物质运动变化过程和结果呈现出有序性、系统性和规律性。
理想启航与现实远航有着本质性区别
数学的非物理的与物理的非数学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
命题,在现代哲学、数学、逻辑学、语言学中,命题(判断)是指一个判断句的语义(实际表达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命题不是指判断句本身,而是指所表达的语义。当相异的判断句具有相同的语义的时候,他们表达相同的命题。在数学中,一般把判断某一件事情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所谓的命题,就是对于某种事物的陈述,对则真命题,错则假命题。
一、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二、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三、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一个普通命题,可以从字面全面地了解其含义,普通真相的对立面就是错误的。
而那些深刻的命题,其深刻含义并非浮于文字表面,命题揭示的事物本质的东西含而不露,或深藏不露,区别一个真理是否深刻要看它的对立面是否也是一个深刻的真理。
有人说:“科学发现,现实宇宙并不像柏拉图猜想的那样按照数学原理构成的宇宙”。这个结论表达了另一个深刻的真理,其对立面也是一个深刻的真理。“科学发现,现实宇宙就是像柏拉图猜想的那样按照数学原理构成的宇宙”。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不能把“现实宇宙并不像柏拉图猜想的那样按照数学原理构成的”的对立面表达为“现实宇宙就是像柏拉图猜想的那样按照数学原理构成的”,而应当把其对立面表达为“宇宙的现实的样子促进了数学原理的出现”。
数学是人类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在科学与哲学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科学,在总结归纳宇宙万事万物存在、运动基础上,对人类思维中关于事物数量与形状的认知进行了抽象归纳而形成的科学学科。
数学原理是对部分物质存在、物质结构形态、运动变化规律的总结描述。所以,不是数学指导着宇宙物质存在、运动、相互作用、变化,而是数学记录、描述、反映宇宙时空中万事万物中的人类认知的事物,数学是随着人类对事物认知的不断进步发展而最不发展完善的,数学、科学与宇宙物质存在与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之间的关系,数学是人类研究宇宙物质的经验归纳总结,也是人类进一步研究思考宇宙物质运动的工具。
数学不能直接推导出宇宙事物的本质,宇宙事物的本质一定可以派生出描述这种本质的数学分支,这就是数学与物理之间的关系。
物理研究需要数学作为某些方面的工具,数学可使得物理现象描述简洁化、公式化、规范化,数学可以将已知物理事实规范化清晰地表达出来,推动物理学把已知的物理事实作为显性东西呈现出来,物理学者可以利用这些显性东西去进一步挖掘它们背后更多的物理本质,数学做不到这一点,数学代替不了物理学。
伽利略变换是一种近似模拟,这种模拟看似描述了人类的直观感觉,缺隐去了物质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东西,本质性运动及其运动得以维持的动力。
整个太阳系在太阳的引领下一同在宇宙时空中(银河系)中,做围绕银河中心的公转加速运动,是银河系主天体自转的的一部分;整个银河系则在银河系主天体的引领下围绕更高阶的天体系统中心天体做公转加速运动……。
在一个恒速运动系统中,匀速直线运动是系统内部观察者不易察觉的运动,它不会对物理现象产生任何方面的改变,若把地球视为一艘巨大的太空飞船,从其进行内部匀速运动体验,就像在封闭的伽利略的船舱里一样,即便太空飞船运动再快,也感觉不到任何运动存在(地球公转、自转都是圆周运动,圆周半径很大,运动圆周弧长可以近似地视为一条直线,加之短时间内的公转、自转速率也可以视为不变,所以,就可以将这样的运动视为一种近似等速直线运动。
地球上通常感受不到变速运动是由于地球自转圆周运动,地球表面自转离心力与地球物质电磁万有引力近于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等效作用合力近于零),人类生理与心理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动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也是生物自然进化的获得结果。
“视同直线运动与匀速直线运动,不属于同一种运动,有着本质性的差别,其本质差别在于,前者是变方向加速运动,运动物体受到的作用合力非零;后者却是定方向非加速运动,运动物体受到的作用合力为零。
所以,对于宇宙万事万物不能把结果的相似性,视作为因由的一致性,同果多因,一因多果,属于普遍现象。
工程技术上,往往会根据某种实用性需求采用近似性等效替代。但是,在理论研究思考中,存在任何细微差异就是不同的事物,应该区别开来,寻找细微差异背后的原因和本质;对于事物中的一因多果、同果多因现象,应该根据不同的因果联系,找到因果联系的本质规律。
(转载自海天雨虹微信公众号《科学前沿思考未来》,较大幅度修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