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思拾贝杂集(7)

原创 海天雨虹 微信公众号《 科学前沿 思考未来  》2023-07-11 07:29 发表于山东

强与弱

强与强难以和谐共处,同类强与强不能共存,强强持续争斗,强强变弱,由强变弱属于分斗之弱,强之弱弱,如电场,每个电荷电场都是单打独斗的电场,同种电荷电场不能共生共存,不能形成更大的电场。每个个体的电场都是强场,同种强场不能形成更大的强场。

宇宙中的支配力,不是单一的电场力,而是由正电荷电场与负电荷电场,两种不同的强电场联合融合形成的磁场力。

弱与弱可以和平共存,联合起来变强,一种联合的弱强。如电磁场的磁场,电磁性物质可以以磁性由小实体组合成为大实体,由弱变强,弱至强强,弱磁力可以成为宇宙物质运动动力的主宰动力,强力。

正电荷与负电荷组合体,遇电场强场会使强电场变弱,遇到弱磁场会使弱磁场变强。宇宙之精妙之处,就是这样对立而统一,和谐而完美。

经典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是关于物体运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变化的动力学规律,是关于事物运动、运动变化的法则,动力学定律与数学几何法则、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法则都不相同。

牛顿动力学定律,引领着科学对宇宙美的思考与探索,不仅研究思考物质的组成物质,还要研究思考在这样的物质组成时,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更为广阔、更需要想象力的天地,牛顿力学描述的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世界,是研究思考物质运动的根本问题。

一般认为,本质上,牛顿经典力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公式描述的是引力场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库伦定律描述的是电荷电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力或斥力。

“《新理论物理学》理论架构”理论认为:牛顿经典力学万有引力定律公式描述的是宇宙两个天体物质内部物质之间和两个天体等效电偶极子之间电磁场的万有电磁引力、万有电磁斥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性结果的数学模拟表达。宏观上就是万有电磁引力与万有电磁斥力的综合体现;而库伦定律公式揭示的就是电荷电场之间的作用力

物质的等效电偶极子的电磁场力,本质上是正电荷电场力与负电荷电场力(均满足库伦定律公式)形成的综合作用场力,电磁场力

模拟万有引力定律公式描述的是天体运动现象,是磁场力的作用结果的数学公式表现形式;库伦定律公式描述的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规律,是电场力的作用规律,它们都属于电磁力作用规律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的万有引力与“《新理论物理学》架构”理论所描述的万有电磁力(万有电磁引力、万有电磁斥力)中的万有电磁引力都是电磁力,但是,它们的物理意义不同,数值上也是不相等的。

至于公式中两个天体、两个电荷的对称性,这是宇宙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对称性的一种体现,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必然。

现代物理学中的强力、弱力

宇宙时空中,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现象上看,似乎多种多样,但是近现代可以已经表明,所有的力,均可归类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其他的相互作用力都是这四种相互作用力的不同表现形式。 这四种力为: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强相互作用力,简称为强力;在绝大多数原子核内有不止一个质子。质子间的电磁力是排斥力,但事实上核的各个部分并没有自动飞离,这说明在质子之间还存在一种比电磁力还要强的自然力,正是这种力把原子核内的质子及中子紧紧地束缚在一起。这种存在于质子、中子、介子等强子之间的作用力称为强力。

强力是夸克所带的“色荷”之间的作用力——色力——的表现,色力是以胶子作为传递媒介的。

强力的力程,强子之间的距离超过约10^-15 m时,强力就可以变得很小而忽略不计;小于10^-15 m时,强力占主要的支配地位,而且直到距离减小到大约0.4×10^-15 m时它都表现为吸引力,距离再减小,则强力就表现为斥力。

弱相互作用力,简称为弱力。弱力也是各种粒子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但仅在粒子间的某些反应(如β衰变)中才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弱力是以W+,W-,Z0等叫做中间玻色子的粒子作为传递媒介的。它的力程比强力还要短,而且力很弱。两个相邻的质子之间的弱力大约仅有10^-2N。

根据“《新理论物理学》架构”理论,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宇宙时空中,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这四种作用力均为电磁力

关于中微子的补注

根据“《新理论物理学》架构”理论,光子是,宇宙时空中,最小的组合物质基本粒子,光子是最小的电偶极子,具有相应的电磁场,光子也可以被称之为宇宙时空中的引力子。所有的由纯光子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质被称之为光子堆物质,简称为光子堆。

中微子为光子组合物质,也是光子堆,属于较小规模的光子堆,所以,中微子有质量,也是一种电偶极子,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电磁场。

对光子、中微子的“新架构理论”诠释与以下物理学新实验结果相吻合(实验结论由网络资料知晓-5616)。

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中微子是无质量的基本粒子。日本物理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物理学家阿瑟·麦克唐纳因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证明中微子有质量。

2001和2002年,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SNO)两次发表实验结果,证实太阳中微子振荡。这两个发现打开了微观世界新物理的大门,对宇宙和天体的起源与演化也有重大影响。

开普勒三大定律

一、行星绕日公转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则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个焦点位于太阳绕银河公转运动前进方向上)。

太阳位于椭圆轨道一个焦点上的原因,在于太阳是一太阳系主天体,太阳引领整个太阳系围绕银河中心做公转运动;太阳系的其他天体,都以不同方式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并跟随太阳一同做围绕银河中心公转。

太阳绕银河中心公转,一路前行,而太阳系其他天体则绕行前行,围绕太阳公转做公转运动时,时而前行,时而逆行。

若太阳在宇宙时空中静止不动,太阳系其他天体绕日公转的运动轨迹则为圆形;若太阳系其他天体不随太阳一同绕银河中心做公转运动,太阳系天体就与太阳分道扬镳,也就不再存在绕太阳公转运动,所以,太阳系天体绕太阳在宇宙时空中的公转的运动轨迹是一个螺旋管状前进的立体隧道,这个立体隧道截面在太阳赤道平面上的瞬时投影可视为椭圆形。

太阳的自转平面,大致上就是太阳系其他天体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也就是太阳系天体的等同于一个大太阳天体,太阳系其他天体的运动都可以视为大太阳天体自转的一部分,相当于太阳的间断性环状物质体。

同样地,将银河系是作为一个大天体,那么,太阳系就是大银河天体自转环上的一个间断性环状物质体,太阳系绕银河中心的公转,就是大银河天体自转的一部分环上的物质体。

以此类推,低阶天体的自转是其更低阶天体的公转的全部;低阶天体的公转是其高阶天体自转的一部分。

天体公转运动的动力就是天体之间的电磁力(万有引力),高阶天体对低阶天体通过电磁引力赋能,低阶天体通过电磁力实现与高阶天体跟随关联。

二、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这恰好表明,若太阳静止不动,太阳系天体绕太阳公转的轨迹为圆形,即太阳系天体绕太阳公转属于太阳自转的一部分)。

三、天体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行星绕太阳运行一年的时间长度的平方和椭圆长半轴的立方成正比。

这三大定律描述的是一种太阳系行星的公转运动现象,一种具体实在的现象,而不是变化规则。这三大定律规定了行星绕太阳公转运动方式,是从太阳的视角(假定太阳静止不动,就是一太阳为参照系,就是站在太阳上看行星)给出的行星运动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从地球上对行星观察得到的地球视角直接关系。

牛顿:考虑一下将引力延伸到月球的轨道,找出一种方法估算一下一个球体紧贴球面内侧旋转时对球面形成的压力,利用开普勒行星运行周期定律,推断牵引着行星运转的力,应当反比于行星与旋转中心距离的平方。将牵引月球做旋转运动所需的力和地表重力做比较,它们各自的出来的数值答案基本相近。

将地球的影响通过引力延伸到月球旋转的轨道上,实现了以地球引力解释月球运动的动力来源于大小。其中的原理在于,假设了两种看似不同的运动之间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相似的联系。

距离反平方定律(物理意义诠释)

宇宙时空中,一些事物在空间上的分布常常会涉及到距离反平方定律,如何从数学、物理学的解读去解释理解这个问题?

假定一个事物的总量为M0 ,具有向宇宙时空发散某种作用或物质的功能(发光、发力等等),总量一定情况下,根据宇宙空间各向同性法则,事物M0在宇宙空间中的任意一点的强度,都与该点与事物所在点处之间的连线的长度R相关联。由距离事物M0相同距离R的点处的强度也相同,即以事物M0为球心,以R为半径的球面上的所有点处的强度都是相同的,设其强度为M0R

M0R=M0/(4πR^2)

该式子表明,总量一定的事物,向空间分布时,在宇宙空间中的强度分布与事物的总量成正比,与以该事物在时空中的位置为球心,球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由此,可理解电磁力(万有引力)、库伦定律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关系的原因。

芝诺悖论

芝诺悖论悖点形成的症结在于将比赛参赛者之间的速度关系设定为一个固定的函数关系,这种人为设定本身就是一种“trouble maker”。

赛跑比赛参赛者的速度是离散的,每个参赛者的速度与他人没有直接关联,都是以自己的速度进行比赛,尽管比赛结束之后,每个参赛者的平均比赛速率与其他参赛者之间有个确定的关联,这是一个事后关系关联,而不是一个前置的事前关系关联。

芝诺龟兔赛跑中,人为地将龟兔的跑动速率进行了事前关联,将兔子的跑动速度与乌龟的爬行速度进行确定性关联。

这种关联的跑步比赛已不再是龟兔之间的跑动、爬动速度比赛,而是一种将兔子的跑动速度限定在乌龟爬动的速度之上兔子被迫不能够自主地跑动,而必须按照乌龟的爬行速度来等比例地跑动。

由于兔子对乌龟给予一段距离的,乌龟可以将自己的爬行速度定为零,那么,兔子跑动速度也只能为零,如此这般,乌龟与兔子都要在各自的起点处睡大觉,乌龟一直睡下去,总是胜兔子一筹。

芝诺悖论的另一个症结在于,没有设定比赛时间和最小速度要求,这两点使得龟兔比赛就不属于速度比赛,而仅仅是一场裁判直接下场的游戏。正常的真的比赛,划定好终点的位置,兔子对乌龟让出一段距离,然后,兔子与乌龟由各自的起跑点同时起跑,看兔子与乌龟谁先到达终点,或兔子与乌龟由起点抵达终点谁所用时间最短。

(转载自海天雨虹微信公众号《科学前沿思考未来》,略有修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